發布日期: 2022-10-12

丟的不是早餐,是爸媽的辛勞

理性規劃與道德教育的展現,如何慎選、如何比價、如何珍惜所購買的物品

文 / 甘文淵 顧問

 

Cha-Ching 第10首歌「當你得到金錢時」其中有一段歌詞「不管你身上擁有多少的金錢,理財的觀念每一個人都要擁有,當你賺錢就要儲蓄,消費還有捐獻…………,有了錢一定要想清楚,仔細考慮之後再做決定,存入銀行還是瘋狂買東西,謹慎使用你的金錢,由你決定錢花在哪裡。」此首歌完整詮釋Cha-Ching 的四大觀念「收入、儲蓄、消費與捐獻」,這當中對於學生而言又以消費最為重要,原因無他,因為對於尚未具有經濟能力的學生而言,並無實質收入能力,相較儲蓄與捐獻,消費是學生最常使用的經濟活動。

 

然而,筆者長期觀察學生的理財行為,卻也發現由於金錢非學生所賺取,他們常把金錢當作僅為「交易」的絕對客觀工具,並無「情感、管理與省思」能力,因此,需要透過理財教育讓學生對於金錢更有感,讓貨幣從「他」者的客體轉為具思辯能量與之對話的活性工具,使學生對於金錢能夠做到「事前評斷與概估」、「當下理性慎思」、「事後反思」。

 

親子理財從早餐的選擇開始,筆者長期在小學服務,不少家長選擇尊重小孩的意願,讓其挑選他喜歡的餐點,然而,喜歡是一時的,將餐點吃完是負責的表現,從當下挑選到食用完畢,看似簡單的行為卻也衍生嚴肅的理財課題。

 

就以教育語言來化約一份早餐餐點,主食是「主學習」提供學生早上所需的熱量;豆漿或奶茶是「副學習」,讓早餐更佳豐富;在早自習前吃完早餐是「輔學習」,代表團體的紀律與負責任的態度。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多數學生可以自律的在早自習前吃完早餐,但是卻也有部分學生,飲料早早喝完主食卻沒有吃幾口,甚而早餐變成下午茶(如圖一),也有部分學生飲料翻倒於公共區域,但卻假裝沒有這回事(如圖二),又或未能做好資源回收,增加打掃學生的負擔,以致有部分班級導師要求學生需在家裡將早餐吃完,但如此作法卻也引起家長的反彈。

丟的不是早餐,是爸媽的辛勞_圖1

圖一

 

丟的不是早餐,是爸媽的辛勞_圖2

圖二

 

最不負責任當屬將早餐刻意遺棄者(如圖三),當下選擇的喜歡卻沒有延續到具體的飲食上,學生「丟的不是早餐,是爸媽的辛勞」,此點行為的背後凸顯幾件事,一是學生無法認知丟掉食物等於丟掉金錢,二是無法確切肯認自己所喜歡的東西,三是親子間對於餐點的選擇未能有所討論。

丟的不是早餐,是爸媽的辛勞_圖3

圖三

 

金錢必然是任何人一輩子的朋友,理財不僅僅只是金錢的流動,也不只是當下的享受而爾,而是理性規劃與道德教育的展現,如何慎選、如何比價、如何珍惜所購買的物品,一再再考驗學生如何使用此一有限的「資源」,也期待學生在人生歷程中,對於金錢能多想,在衝動的當下能有省思的拉力,減少無謂的花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