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22-10-12

開啟日常生活的消費,建立自我管理的開始

教導孩子從「生活中的消費」學習理財

文 / 張巧燕 顧問

 

小時候,媽媽為了生計忙碌不一定能隨時照顧我們,她總會在廚房灶上的角落放置一些零錢,讓我們放學後,可以自行拿幾個銅板去買點心充飢。媽媽教導我們要節省,但是又叮嚀不能為了節省而餓肚子、影響發育,因此,我自小的觀念就是「要懂得用錢,但缺錢時,找媽媽絕對有財源。」

 

直到某日,三歲女兒的一句話,讓我驚覺價值觀的養成必須從生活中開始。當天,我準備帶女兒出門,一到門口,她就問:「媽咪,我們要叫計程車了嗎?」我才發現大人無意的一言一行已經在幫孩子建立了價值觀。女兒還小時,為了安全接送,我總是搭計程車,但是,當天我認為女兒已經夠大了,其實是準備帶她搭大眾運輸到天文館。

 

從以上二個活生生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孩子在基本生活的食衣住行是被父母長輩照顧得很周全,大人「支出」金錢的方式就是孩子們潛移默化的學習對象。孩子的「收入」來源是非常生活層面的,例如過年的壓歲錢、長輩給的獎勵金、學校的獎學金,或是為了讓他學會理財的零用錢。但是,孩子拿到錢以後,知道如何有效「分配收入」嗎?知道「支出」是一種價值的轉換嗎?理解「支出」也可能帶來「收入」嗎?要談理財教育有很多面向可討論,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如何教導孩子從「生活中的消費」學習理財。

 

剛開始拿到零用錢(收入)的孩子,多半會像獲得闖關寶藏一樣的興奮,在用錢上仍然會停留在換取自己想要的零食或是小用具上,如果想要教導理財觀念,這是最好的開始。師長會從理性的思考判斷教導支配的方式,父母則可以每周給予定額的零用錢,並且和孩子約法三章,讓孩子在一定的額度和原則中,自由的使用,在合理的情況下,父母可以不制止或干預,即使錢很快地用完或是完全不花用,父母都予以尊重。

 

從累積一些時間的經驗中,父母就會了解孩子使用錢的偏好,物質慾望強不強,日常生活中會接觸或觀察到什麼商業交易方法。大人可能觀察到有些孩子每天都會花一點小錢,買買小東西;有些孩子會把金錢累積一段時間,然後買一個高價的玩具;有些孩子樂於分享,有些人喜歡自己享受,甚至部分的小孩一逛街就會想花錢,當然,也會有比較懂得精打細算的大孩子,會等到網路上的促銷活動才下手。這些過程都很有趣,也是我們觀察與教育孩子最好的機會。

 

一段時間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檢視記帳本,談談孩子消費前的選擇考量、消費時的內心感受以及消費後的想法調整,過程中,建議父母多耐住性子聽孩子說,適時拋出一些問題讓孩子去思考,與孩子找出更適切的方法。讓孩子能透過學習使用錢的經驗,進一步學習到自我管理的方法:

 

1.有限的資源管理最直接會遇到的就是想要和需要的選擇,當慾望與所得的不對等時,怎麼取捨?怎麼去找到平衡怎麼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是比較需要長期的機會教育與溝通。


2.時間管理購買目標價格的高低,會影響何時能透過消費得到滿足,每天過著小確幸的生活,但是可能不會有多的積蓄?還是不急著吃棉花糖,把錢用在刀口上?在花錢的過程中,也同時培養時間管理的能力。擅長時間管理和分配的小孩,較能有效運用可支配的金錢,

 

3.價值的轉換一杯珍珠奶茶(50)和一個漢堡(100)對孩子來說都是一份,但是限定花費在100元的金額,只能買到一個漢堡或是二杯珍珠奶茶,就是一種度量單位的轉換。一支自動筆40元,可以一學期都用來寫字;一杯珍珠奶茶,十分鐘喝完就沒了,想喝就得再付一次錢。在討論價值的轉換與選擇中,必須建立小孩可以了解的度量單位,才有助於溝通與建立共同標準。

 

4.人際關係金錢因為是有限資源,所以就有共享的意義,父母在提供金錢的同時,也要及時避免孩子長養自私或獨佔的價值觀。分享共享的行為與觀念建立很重要,這個觀念的建立之後,良好的人際關係就伴隨而來,也就是說好的金錢觀念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