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19-08-16

2018台灣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逾5成曾借錢給同學,逾4成無法全數收回

正確的金錢觀念應從小深植於孩子心中

根據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最新發布的「2018台灣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孩子個人信用與金錢借貸的行為,是該調查結果中最令人感到詫異的。在全部受訪者中,有逾5成的小學生、近7成的中學生曾借錢給別人,但有3成的小學生及近5成的中學生表示,無法將借出去的錢全部回收。

 

多數孩子都曾經借錢給別人,他們怎麼決定要不要借?調查顯示,他們優先考慮的是「對方借錢的原因」、「要借多少錢」、「我跟他熟不熟」、「什麼時候還」等因素,只有12%的受訪者會在乎對方之後有沒有辦法還錢。換句話說,交情比對方是否有能力還款更重要。

 

可見,借錢在中小學生中已是家常便飯,凸顯孩子有更進一步的理財挑戰。但調查發現,只有14%的家庭常與孩子討論「借錢要注意什麼」,包括什麼時候可以跟同學借錢、什麼時候可以借錢給別人等話題。

 

調查也發現,孩子遇到金錢的問題時,超過半數的受訪者會找媽媽討論,媽媽仍是親子理財的掌舵手。值得注意的是,有1/4的中學生遇到金錢問題,會找朋友或同學討論,高於找爸爸討論的比例。

 

 

不同的年齡,給予不同的理財教育

 

「台灣父母最常和孩子討論長大要做什麼工作、聰明消費及存錢,但下一世代身處複雜的金融環境,已提早發展各種金錢使用樣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薛明玲建議,父母可提早與孩子進行理財相關的對話,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討論的內容也逐步擴大到信用與借貸、風險管理與保險、投資等,讓孩子未來有做出適當財務決策的能力。

 

長年關注兒童理財教育的家長陳靜宜表示,台灣中小學生借錢給別人的比例高於一般人的預期,應該去了解該行為背後的原因和情況。例如,孩子身上剛好沒帶錢或沒有零錢,但需要搭捷運、買飲料或文具用品,或考完試後和同學約看電影,在等待或續攤時需要額外的開銷等等,都可能會發生借錢的行為。

 

 

從生活中就帶著孩子練習

 

至於如何把借款收回?陳靜宜建議,孩子借出去的錢,不管金錢多寡,如果已達零用金的4成,就一定得要求對方全數返還;每個禮拜都要向對方催收,直到還款為止;多數借錢給別人,都不好意思開口催收,也可以利用某些小技巧,例如買飲料或繳班費的時候,硬是把錢壓在自己的口袋內,請借錢的同學幫忙還錢繳付。

 

怎麼教孩子處理借貸的行為和信用的問題?陳靜宜表示,父母可以適時設計一些生活情境,讓孩子從小就有練習的機會。包括:家長帶孩子去買菜、到便利商店購物、到餐廳吃飯的時候,可以假裝翻錢包,發現自己身上帶的錢不夠或沒有零錢,詢問孩子:「可不可以借我錢?」接下來要觀察思考的是,要不要還錢給小孩?小孩會不會來主動催收?如果不還錢,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和表現?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委託政大針對全台國小五、六年級及國中九年級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回收有效問卷超過2,000份,發現中小學生理財行為日趨多元化,家長對孩子的理財教育也需更全方位,才跟得上孩子的腳步。

 

 

 

 

全文經作者《未來Family》授權轉載,原貼文為《2018台灣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逾5成曾借錢給同學,逾4成無法全數收回